新知關鍵詞:機器視覺

在唐詩三百首里,古人若想“望遠”,必得“登高”。但在當今世界中,想要看得更多,看得更遠,卻不能再依靠攀遠山,登高臺,而需“借眼”。借書本之眼看古往今來,借他人之眼看人情百態,更要借機器之眼看未來世界的發展。
機器有眼?非也,這里指的是一種圖像處理技術,名為“機器視覺”。它能在一組視圖內,自動實現對掃描對象的功能,因此,被引入工業制造,與多種智能系統融合發展。
人眼視物,本質上是一個復雜的光傳遞過程,物體反射光線,經由角膜、晶狀體、玻璃體折射后,在視網膜上成像,再經椎體和桿狀細胞傳導,神經才可感知。但機器視覺和人眼視覺大不相同,它依賴各種模塊組件協同工作,收集復雜數據,最后依據先驗知識給出分析結論。
機器視覺技術是軟件和硬件的結合,主要組成部分包括照相機、攝像頭、圖像傳感器、視覺處理和通信設備。完備的系統能捕捉任意對象的圖像,并根據質量和安全性的不同參數來分析它們。一旦與智能設備結合,如無人駕駛汽車、無人機或智能機器人等,可為設備提供操作控制,幫助其捕捉和處理圖像,并測量決策所需要的各種特殊數據。
簡而言之,機器視覺技術在解決復雜工業任務方面十分可靠。而且,與各類機構或教育場所中應用的普通視覺系統相比,工業機器視覺系統更加健全,穩定性和準確性更高,成本也比軍隊、航空、國防和政府的應用系統更低。媒體預計,這些因素將致使該技術在工業部門的適應性更強。此外,正由于工業領域使用了機器視覺系統,越來越多的其他技術也在尋求與之融合,從而強化了機器視覺技術市場的蓬勃發展之勢。
幫助人們進行產品檢查和智能分類
那么工業機器視覺系統具體如何發揮作用?
澳大利亞的科技媒體舉了這樣一個例子,工人可以在生產線或車間中安裝攝像頭,對生產過程進行實時監控。機器視覺系統就可以幫助人們進行產品檢查和智能分類,并為工廠機器人提供導航。在全自動生產流水線上,該技術的加入將幫助工廠機器人解釋它們所“看”到的一切環境,使它們能獨立地四處活動。而輔助識別環境,本質上就是不再通過直接編程而解決機器人遇到的問題,從而大大節省了生產時間與成本。
在檢查生產原材料和最終成品質量是否有缺陷時,機器視覺系統特別有用。比如,一旦發現問題,它會即刻定位問題的所在,并通知生產線解決該問題。
除了檢查,機器視覺還能通過識別標簽來追蹤生產流程。其中,照相機可以讀取標簽,獲取指導產品登記、確認處于供應鏈哪個階段等關鍵信息。智能攝像頭和傳感器可以完成數字化信息傳輸,解碼它們所獲得的信息,免除人力解釋的成本。最后,機器自身可決定是否要與中央控制系統通信,傳輸信息。機器視覺技術所依賴的工業系統成本低,且便于使用,對于那些想簡化自動化生產流程的創業者而言,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
亞太地區在機器視覺技術市場的占有率最大
一旦使用,機器視覺技術就會成為智能工廠的核心,它基于通信網絡和智能信息組織網而建成的特性,將使其成為工廠的“眼睛”,使機器人靈活地控制生產流程,從而減少人為誤差帶來的損失。
來源: 北青網-北京青年報(北京)
原文名稱:機器視覺打造未來新傳說